党建首页          
             
 
 
 

于婷婷:那些改变的和从未改变的—致敬抗疫中的你我他

  2020年7月,由于新冠疫情的关系,今年的高考被推迟了整整一个月。在这个每年一度牵动全国人民注意力的日子里,我偶然间看到了一幅写给本届应考学子们的标语:“生于非典 考于新冠”。哭笑不得之余,竟然有种时空交错、五味杂陈的错觉。

  这场疫情,终究是改变了我们的世界;但同样,也有很多东西始终未变。

  记得在哪里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种说法,说中国人是很幸运的,因为每当遇到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总会有伟人英雄挺身而出,挽救国人于水火之中,中华民族因此虽屡经风霜侵袭却始终屹立不倒,中华文化亦因此得以传承千年、生生不息。但无论伟人还是英雄并不会凭空出现,他们的诞生是需要“土壤”的。那么,究竟是怎样一种土壤才能孕育出如此之多甘愿为国家民族披荆斩棘、推动历史车轮回归正途并滚滚向前的伟人英雄呢?我想,那应该是一种早已深植于我们这个民族血脉之中,镌刻于每个中国人基因之上的“勇敢与坚韧”、“无私与进取,乃至经常被西方社会视为不可思议的、中国式的“乐观主义”精神。

  从非典到新冠,仔细想想,在我不过30几年的人生里,竟然已经经历过两次人类历史上罕有的瘟疫,且一次比一次的破坏力和影响力更大:2008年的“黑色春天”,还在大学就读的我经历了“封校”、“隔离”以及新闻报纸上每天不断跳动攀升的刺目数据,12年后,新冠病毒又以一种近乎魔幻的方式从天而降,其强烈的传染性和惊人的扩散速度令人谈虎色变、叹为观止。在随后的数月中,这种邪恶阴险的小生物让我生平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了人类直面大自然突袭时的无奈与无力,以及经历过短暂的慌乱过后迅速重整旗鼓、携手再战时的勇敢与无畏。相比之我曾经看过的那些好莱坞灾难大片,2020年的这个春天,以全球抗疫为背景、以全体中国人为主角,不仅真实的再现出一部惊心动魄的史诗级抗疫巨制,也让人类人性的温暖与光辉空前的闪耀在被病毒肆虐的中华大地上。只不过这部由14亿人共同参与的中国版《血疫》,不是来自于好莱坞那些热衷煽情的编剧笔下,而是一部完全由真人演绎、可歌可泣的灵魂纪录片。

  2020年之前,人们也许不会预料到一种小到肉眼无法分辨的邪恶小生物会掀起一场空前惨烈的“世界大战”;2020年之前,外国人也大概不会想到平时温吞厚道的中国人竟然代替他们心目中的“超级英雄”成为这场战役中的先驱和领袖;2020年之前,或许连我们自己都不会想到,我们的国家在面对这场环境最险恶的“闭卷考试”时,竟然能不惜代价、不计成本,果断的集结起全国的医护精英输送至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起一场旷日持久、全民动员的伟大行动,并以让人咋舌的速度迅速厘清了源头、阻断了传播渠道,最终扫尾解封恢复生产生活。真正做到了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舍生忘死的医护人员,哪里就有前赴后继的党员干部,哪里就有听党话跟党走的无私群众。国家一句话,14亿人就可以响应号召无条件的全民宅家;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短短十天拔地而起;微博上的几千万“云监工”在手机屏幕前一边加油鼓劲儿、一边亲眼见证病魔阴霾下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随后,确诊病例数不断下降,治愈人数不断增加,上到百岁老人,下到刚出生的婴儿,都在党和国家以及无数一线医护人员的治疗呵护下转危为安。随着一个又一个方舱医院病患清零、“关门大吉”,激荡人心的好消息不断传来,因为图书馆关闭而不得不整日待在家中静候通知的我也终于逐渐褪去了焦躁,再难耐的日子似乎也有了盼头。之后没过多久,国内疫情好转,馆里开始组织年轻员工回馆义务劳动,为恢复正常工作做准备,我欣然接受。时隔两个多月第一次正式走出家门,当我隔着车窗看到许久未见的图书馆大楼时,免不了心中又是感慨万千。

  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在那个清新进取、充满活力的年代,我亲身经历了很多国内影响后世的改革和变迁,但也曾经和无数同龄人一样,被老一辈人担忧的说成是“缺乏信仰,垮掉的一代”。但几十年过去,如今的80后似乎已经慢慢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中流砥柱,肩上扛起的,不仅是赡养老人、教育子女的家庭责任,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为了实现中国梦必须承前启后、砥砺前行的社会重任。我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亲身感受过西方社会,思想方面可能比很多同龄人要更加开放包容,尽管如此,受老一辈影响,我却从未失去骨子里的爱国心和责任感。我坚信我的祖国一定会走向民族复兴、重回世界之巅,也相信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工作,都要心存敬畏,守护好自己的初心和底线。所以哪怕和同事们一起在随后的日子里每天徒手上架下架上千本图书也不会有什么牢骚抱怨。碍于防疫守则,在休息的间隙我们这群活泼的年轻人不能再像平时那样聚在一起聊天,就每人找个角落听听歌,看看书,或者摘下闷热的口罩喘口气、润润喉,等时间到了,大家又袖子一卷斗志昂扬的“披挂上阵”。晚上我和相熟的同事们在微信群里问候聊天,有人问:“疫情结束解封后大家第一件想要做的是什么?”,有人说“出去大吃一顿”、有人说“想去看场电影”、也有人说“想去走亲访友”,但有一位没被选来劳动的同事的话让我印象格外深刻,她说:“我其实挺羡慕你们的,我最想上班,我想回单位,我怕我忘了自己是干什么的。”我笑说:“上架下架很辛苦的,在家休息不好吗?”她则很认真的回答说:“哪怕辛苦点,但能上班了也就说明疫情过去了,一切都会好起来。”

  仔细想想,每个普通的中国人大抵都是如此吧?简单,执着,热爱,为了自己的既定目标坚定的走在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上。哪怕被天灾暂时打乱了固有的节奏,仍然能够凭借天性中的乐观与坚韧冲出阴霾、拨云见日。聚是一盆火,散是满天星,他们可能是飞驰在无人街头的快递小哥,可能是顶风冒雪测温防控的警察安保,可能是建筑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建筑工人,可能是顶着压力风险为疫区运送物资的物流司机,可能是穿着自制简陋装备奔走在社区街道间的社区干部,也可能是我和我的同事这样冒着风险复工复产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和所有一线英雄们一起,让最先爆发疫情的中国反成为目前全世界最安全的国家。唯一不同的是,前线英雄们载誉归来时伴随着鲜花掌声,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却只会重新归于平静、淹没在茫茫人海中。可豁达的中国人又怎么会计较这些呢?为了国家民族、为了子孙后代,只要能打赢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无怨无悔。

  疫情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打碎了许多曾经的西方神话,也再次验证了“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疫情夺走了很多无辜的生命,但也让人类人性的光辉再次温暖世界。

  疫情隔绝了我们的物理距离,但也拉进了我们和家人朋友、乃至全国、全世界人民的心。

  疫情让父母眼中还是孩子的90后、00后们脱颖而出,成为抗疫前线的生力军,但疫情也证明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指引下,新时期成长起来的青年们无愧老一辈的殷切期盼,有文化,有情怀,有担当,有勇气。

  疫情涌现出大量平时默默无闻的英雄和好人,疫情也让更多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和我们的国家,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更加坚定我们的“中国梦。

  牢记初心,不忘使命,涓涓细流汇聚成海,国家民族遇到灾难问题时,每个人的一点点凝聚起来就是排山倒海人定胜天的“亿点点”。这个国家不会变,唯一会的变的,就是变的更美好。

  

 
 

返回上页>>